罗伊同学几个星期前来到我们部门,因为我的邻座小C同学这几个月在巴黎工作,罗伊就理所当然地被安排暂时坐在她的座位上。罗伊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其实不坏—印度大个儿青年,说话慢吞吞,一脸的憨厚老实。谁能想到几个星期后我会压抑着吐血的冲动,特地在这儿为这位“极品”单写一篇日志。
当然我也知道,做我们这一行的,本身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极品”。投行人的口碑一直很差:贪婪、自大、功利、浅薄。。。在这个行业里浸淫了这么多年,千锤百炼,我的容忍度一直在慢慢放宽,顶多是在遇见超级工作狂和特别aggressive的人的时候,会在心里暗暗骂上一声“极品”。然而罗伊完全是一朵奇葩,异军突起,自立门派。来到我们team后,短短两天之内,罗伊已经向无数人描述了他精彩纷呈的人生履历。下面我简要地复述一下我所听到的那个版本:
罗伊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极度贫困的人家。一直长到十来岁,他都从来没有穿过鞋,也只有一身衣服,当然更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听到这里我立刻想起了《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直到十几岁的某一天,他和伙伴们一起在街头玩耍,突然有一辆轿车在他们身边停下。车上下来几个气度不凡的中年白人男士,自称是英国某NGO团体,直接选中了罗伊,并承诺将负担他的一切教育费用。
就这样,在他们的资助下,罗伊一直读到了大学。大学期间他上午上课,下午在英国使馆的签证处打工。毕业那年,使馆的一位签证官对他说:“罗伊,在印度待了这么久,你不想出国看看吗?不如我给你英国签证,你出去看看这世界吧。”于是罗伊得到了一个为期两年的旅游签证,来到了伦敦这个花花世界。
一到伦敦,罗伊就开始递简历找实习工作,最终被一家投资银行录用。他在那里(也正是和我们team一样的部门)工作了一年以后(有人听到的版本是一年半,也有人听到的是两年),回到印度。因为喜欢英国,他回去后就开始着手准备申请英国的MBA。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他做过很多份短期工作,甚至在印度“宝莱坞”的电影里客串了一个小角色。之后他拿到了英国一所大学MBA的奖学金,顺利重返英国。
MBA期间他也没闲着,先后换了很多份实习工作,其中包括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甚至还有以穷凶极恶著称的追债公司。。。当然,他的终极目标是我们公司的一个programme,但是申请了三次(“两次进入最后一轮”,他强调)都被拒绝,然而一位面试过他的高层很欣赏他,最后把他推荐给了我们team。。。
以上只是“缩略版”而已,很多细节我就不一一复述了。
听完了他这如同小说一般千回百转的人生故事,我无视他犹自激动不已的眼神,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 故事是好故事,可是里面有太多的疑问和漏洞了。。。要知道,投行人都是老狐狸,最擅长的就是质疑和集结资源进行重新拼贴对比。听过故事的同事们聚在一起一对比,发现每个人听到的版本都不尽相同,再加上有些漏洞实在太明显,导致很多人都直接表示“一个字都不相信”。和他们比起来,我已经算是很宽容了—我相信他故事的真实性有50-60%。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罗伊走的不是正常招聘的流程,他不用被算在我们team的人头数中,甚至连他的工资都有“神秘人物”来负担。因此于我们team而言,他是免费的劳动力,老大们自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收下”他。
刚来到我们team的时候,罗伊每天看起来都意气风发,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每天早上走进这幢大楼,我都觉得无比自豪。因为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走到今天,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他热切地看着我,眼里有骄傲的光芒闪烁。已经是老油条的我却一点也不会为这种励志的语言所打动。正相反,我觉得既做作又虚假。拜托,你又不是在上《艺术人生》。。。生活难道没有教会你谦卑吗?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可能只靠你自己的努力?你得感谢老天,感谢好运气,感谢资助你读书的NGO,更要感谢那个幕后的神秘人物吧?
一开始我只是有些反感他的煽情和空洞,对他的工作能力却并没有产生怀疑。我总觉得一个人既然读过MBA,又在另一家投行的相同部门工作过一段时间,总不至于对我们的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吧?事实证明我真是大错特错。罗伊所问问题的白痴程度总是令我觉得两肋被重拳猛击。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他不会四舍五入;他不懂得如何在million(百万)和thousand(千)之间进行换算,他不知道loan(贷款)和bond(债券)有什么区别,他对excel的功能完全一无所知。。。你能想象吗?一个号称读过MBA和曾经在投行工作了至少一年的人?你信吗?!
最可气的罗伊从来都是一副“我很懂”或是“别小瞧我”的架势。每次我让他做一个东西,解释清楚后问他“你听明白了吗?知道怎么做了吗?”的时候,他总是自信满满地回答:“当然!当然!”然后不出五分钟,他一定会回来找我:“对了。。。那个xxx。。。到底是怎么弄啊?”我于是耐着性子几乎是手把手再教他一遍。。。五分钟之内他又会再次回来:“对了。。。那个。。。”要知道那明明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任务!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了几次之后,之前一向好脾气的我终于崩溃了:“老兄,如果真的记不住,能不能麻烦你找支笔把它写下来?”
最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一次发生在另一个同事瑞奇和他的互动中。那次瑞奇也是手把手地教他做东西,做完以后瑞奇说:“好了。你可以exit the file(关闭文件)了。”
罗伊转过头来看着瑞奇。
瑞奇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再提高音量重复一遍:“我说你可以exit the file了。”
罗伊想了想,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转身欲走!
那一瞬间,真是天雷滚滚,举座皆惊。。。后来瑞奇纳闷地跟我说:“不就是要他exit the file嘛!他难道是想exit the building(离开大楼)吗?”
自从多了罗伊这个邻居,我甚至开始对自己所身处的生活产生了怀疑。每次听见旁边传来“billion乘以100等于million对不对?”或者“咦?excel上的这个‘+’号是怎么出来的?”这种问题,我都会警惕地仰着脑袋到处寻找摄像头,因为我强烈地怀疑自己正在被某个电视台的整人节目恶搞中。。。
曾经有很多同学发邮件询问我在英国留学和就业的问题,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如果我去英国学xx专业,毕业后容易找到投行的工作吗?其实据我所知,除非你是PHD,否则投行一般不会特别看重你的专业背景。我的同事中很多人都并非商科出身,学历史的,法语的,工程的,甚至音乐的。。。比比皆是。我觉得这个行业也并不需要你有多大的智慧和多高的商业敏感度,然而有一种能力是最不可缺少的,那就是快速学习能力。投行如战场,时间是金钱。没有人会浪费太多时间重复地给你解释一切,你必须学会利用一切资源自己快速地学习,掌握这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我很少这么严肃地提到工作,说这个真是有感而发。罗伊同学自从进入我们team开始,就一直处于没断奶的阶段,什么都需要别人反复地手把手地教会他。他是“不求甚解”的典型,只满足于完成别人交给他的任务,至于是不是自己完成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以后类似的任务能不能自己独立完成。。。则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列。有时老大让他做一个东西,他听的时候一脸认真,一直“yes yes”地答应着,老大一走他就转过头来问我:“刚才老大说的。。。是什么意思?我应该怎么做?”我差点吐血:“你刚才难道没有听吗?他又没有对我说,我怎么知道?!”他一脸无辜:“我。。。我只是很害怕。。。”“害怕就更应该认真听嘛!你不懂为什么不问?”我生气地对他吼道。
其实我知道他为什么总是不懂装懂,又不敢问人。看过了罗伊的各种花样,我确信他以前的工作经历甚至学习经历绝大部分都是编造或是夸大的,他在简历上说谎造假。不懂的东西太多,问的问题很容易显得幼稚外行,再加上担心自己的谎言被揭露,所以就一直这么硬撑着。他虽然有点怕我,可是看得出我是个“纸老虎”,心中对他又有那么一丝微妙的同情,所以有什么问题只敢问我。
这么多天里,罗伊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恕我直言,他的脑子的确转得不够快,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奇慢无比,导致只要工作稍微多一点,他就紧张得坐立不安。“如果我能熬过今天,我就能活下来。”他总是这样自言自语给自己打气(听众如我往往会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正置身二战战场)。同时他又为自己感到委屈。有时快到中午,他终于从座位上站起来,一副哀怨的表情:“工作太多了。我从早上到现在都没空去厕所。”我和阿比同时抬起头来白他一眼:“我也是啊。”要知道,他的工作量只是我们的十分之一。。。下午三点,他又可怜兮兮地告诉我:“我还没吃午饭呢。”我很惊讶:“干嘛不吃呀?”“工作太多。。。”“可以一边吃一边工作嘛。”“不行。这我做不到。”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那你只好饿着了。”我无奈地说。
有的时候我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会不会是我自己太过铁石心肠,毫无同情心?可是转念一想,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切都靠自己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摸索,从来没有人像我对他那样耐心地对我。和当年的我相比,罗伊已经足够幸运了。更何况像他这样编造工作经历,如果没有“神秘人物”撑腰,恐怕早就被赶出大门了。。。
当然,罗伊也有自己的“必杀技”。他是板球高手,刚来公司几天,已经加入公司的板球队开始训练了。工作不那么忙的时候,我也会认真地向他请教板球的规则。我是板球白痴,对这项运动有着无数的疑问。每当我问到“为什么投球手伸直肘部就会被判做违规”,或是“为什么有时击球手将球击出后不用跑去球场的另一端”这种问题时,可以看到罗伊的眼中有种同情怜悯的神色一闪而逝。这种神色似曾相识,令我有点豁然开朗。是的,上天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