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巴黎

第三次去巴黎。
 
天气晴好,街边红叶如染,秋意正浓。
 
一切仿佛都是老样子。地铁站依然破旧肮脏,乘客们依然目光游移,我依然以警觉目光来回扫射,紧紧按住钱包。不时有阿拉伯裔青年推着廉价音响在车厢内表演拙劣的自编舞蹈,也偶尔有黑人歌手怀抱吉他自弹自唱英文歌曲,接过人们给的零钱时说“Merci”,法语并不标准,又是一个异乡客。
 
我最喜欢的蓬皮杜,工作人员闹起罢工,接连三天闭门谢客。这若是发生在亚洲国家简直不可思议。。。然而我不惊讶--散漫是法国人的天性。记得八月份时,我们team的法国分支几乎整个月都没人上班,holiday大过天。我们不得已只好一直cover他们的工作。从法国革命开始,太过崇尚自由,便造成话语权的分散和责任感的流失。
 
卢浮宫新添了中文导游图。断臂维纳斯的脸似蒙尘,越来越不好看。罗丹的“Kiss”仍然精美绝伦。蒙娜丽莎前依然人头涌动,游客们试图从各个角度观察她的微笑是否神秘,她的眼神是否真的会移动。最近新闻说研究发现蒙娜丽莎的衣服上有一层薄纱,是当时服装的客观反映。那又如何。我依然只看到那个女版的达芬奇本人。
 
追随《达芬奇密码》的足迹,我和铭基在意大利展厅徘徊,长久凝视《岩间圣母》,并试图分析书中馆长索尼埃带伤逃亡的路线。我们甚至尝试找出兰登和苏菲进行秘密谈话的洗手间,并最终无果。然而在地下商场内我们看到了书中结尾写到的巨大玻璃倒金字塔下的小小塔尖--作家为抹大拉的玛利亚安排的最终安息之所。我佩服丹布朗的奇思妙想。
 
最近有新闻说,每年来到巴黎游览的大批日本游客中,总有几人在目睹巴黎的种种脏乱情形后,因与想像有太大出入而导致神经轻度失常,需接受心理治疗。听来可笑,我却有几分理解。巴黎在外国人心目中一直是浪漫唯美的象征:蓝天下的埃菲尔铁塔,灯火桨影中的赛纳河,法国梧桐道间亲吻的恋人。。。当你看到地铁轨道间乱窜的老鼠,眼神闪烁的吉普赛小孩,无处不在的大批旅行团。。。自然会有轻微的心理失衡。
 
就我本人来说,在英国读Master时,身边的法国女同学个个清丽脱俗,便天真地以为巴黎遍地美女,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
 
然而我还是这样地热爱巴黎。抛开凯旋门,圣母院,香榭丽舍大街和埃菲尔铁塔,巴黎的美其实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之中,有一种丰富的质感。其实,与其说巴黎人浪漫,倒不如说他们幸运--他们走在雨果和大仲马曾经来回散步的街道,坐在雷诺阿和莫奈常去的咖啡馆高谈阔论,大学区的小酒馆或许正是当年年轻的女作家萨冈和其友人彻夜跳舞的地方?
 
在这样的文艺氛围熏染之下,巴黎人拥有了似乎与生俱来的敏锐美感和艺术鉴赏力。毕加索,米罗等画家何以纷纷来到巴黎“朝圣取经”?除去巴黎拥有大批杰出画家这一事实以外,也因为巴黎民众出类拔萃的眼力和审美观。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已渗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每当巴黎有大型画展开幕,总能看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景象。即使并不很懂得,他们也愿意来看看,只因这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便是在伦敦,若有画展,音乐会之类活动举行,也总能看到特地前来一饱眼福的法国人。
 
在这一点上,我敬重法国人。国民普遍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
 

 
还想再说说我的法国朋友。
 
在西方人中,我和法国人最为投缘。英国人常给人一种礼貌的疏离感,交谈总停留在表面。而与法国人却可以抛开那些虚伪的客套,谈论一些较为深入的话题。
 
法国女生Caroline是我在读Master时最好的朋友,住在同一个宿舍。第一次见面时我们只是淡淡地打了个招呼,于是她觉得我冷,我也觉得她酷。然而天长日久,接触渐多,感情建立起来,慢慢变得无话不谈。
 
Caroline烟抽得很凶,喜欢喝酒。这些都伤皮肤,她却还是美。是那种很法国的文艺女青年的美。她的思维却很国际,大气包容,对各种文化都渴望学习并保持尊重。我常向她灌输中国文化,还“强迫”她看我电脑里的中国影片,她都欣然接受。我们的审美观一般来说都很相似,然而只有在她认为刘德华比梁朝伟帅这一点上,我至今耿耿于怀。
 
至今还记得我们在无数个深夜的促膝长谈。有一天夜里,她忽然说起导致她父亲死亡的那次车祸,细细讲述当天的每一个细节。她说到“赶到现场的时候,看到那辆车已经完全撞烂了。。。无法想像车里的人又会是怎样。。。”的时候,表情平静,声音低不可闻。我想到她那年只有十五岁,内心被强大的伤感击中,只能轻轻拍打她的肩膀,无法言语。
 
她的心里有伤疤,不愿向人提起,便独自疗伤。自那天对我诉说,我便知道那是她的真心交付。
 
第一次去巴黎,她几乎全程陪同。我们住在巴黎偏远大学的宿舍,设施很好,住宿费却便宜的惊人,是穷学生梦寐以求的旅途歇脚处。在凡尔赛宫门前排队的时候下起大雨,我们浑身透湿。我后来才知道她讨厌凡尔赛宫,却还是陪我一道参观,心里很过意不去。她却坚持说“你应该看到完整的巴黎”。
 
为了这个“完整的巴黎”,她带我去了很多只有巴黎人才知道的地方,比如乔治桑曾经写作的咖啡馆,大学生云集谈论政治的小酒吧。。。那次旅行凄风苦雨,寒冷异常,然而因着她的情谊,收获却是极丰富的。
 
我的婚礼上,她作了见证人,在证明书上慎重地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她看着我的眼睛说,Michael是个好男生,我真为你们高兴。
 
毕业后她也来了伦敦工作,和她的男友一道--男友便是当年住我们对面宿舍的西班牙男生。当年他们互相有感觉,却都觉得对方对自己无意。然而旁观者清,我和另一法国女生于是分别向双方道破天机,终于花好月圆。
 
我一直觉得他们两个是绝配,在一起两年多,一直幸福非常。据说连家长都见过了,我也期待着Caroline步入礼堂的那一天。
 
想起当年Caroline对我说,你可知道--有句话这样说:连上帝都讨厌法国人。
 
我不是基督徒,可是,我想说,Caroline,上帝会偏爱你。
 

 
 
巴黎圣母院的怪物走廊                                                卢浮宫的雕塑厅
 
 我非常喜欢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女主角打工的咖啡馆。
 
《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贯穿St Sulpice教堂的“玫瑰线”。(赛拉斯在这里砸碎了地砖并杀死修女)
 
丹布朗笔下,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最终安息之所                         米洛的维纳斯
 
是谁为你点燃一盏烛光
 
阳光早餐
 
好吃的冰淇淋
 
巴黎人永远有充足的时间享受丰盛的午餐
 
私人美术馆里梦露的照片--我欣赏坦然袒露身体伤疤的梦露     蓬皮杜的罢工告示
 
香榭丽舍大道上的LV店,竟需排队进入
 
街头表演者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Bookmark the permalink.